記者林世民/特稿
主跑興農牛隊七年,說短,短到還來不及看到牛隊振衰起敝,如近幾年口號再奪冠軍;說長,卻也足夠看盡牛隊從二連霸極盛時期,一路低迷,最後走到拋售球隊的地步。
牛隊自轉手興農集團後,大老闆楊天發剛毅的性格,主導了歷來「決定怎麼做就不顧一切去執行」的經營風格。從好處來看,牛隊只要想做,就是大手筆,如二○○二年中職存續陷入風雨飄搖之際,用創紀錄的六百萬簽約金留住強投蔡仲南,不只拉抬球隊戰績票房,也讓中職享受到第一次簽賭案後的首次回春。
就算近來戰績連年墊底,票房也幾乎敬陪末座,九十一歲的楊天發近幾年多已不管事,長孫楊仁佑前年接任領隊後,依舊有機會就砸錢,包括四百三十萬(含激勵獎金)簽下狀元林晨樺、四百九十萬(含激勵獎金)簽下黃智培、三百六十萬簽下賴鴻城等,總計今年就大撒兩千多萬補強,還開隊史紀錄與陽建福等四人簽定複數年合約,人事支出大增。
但問題癥結點就在這,球團錢花了,大多數的球員卻無感,反而深受球團其他爭議性做法所苦,像牛隊獨創的「季中調薪」與「依戰績波動調薪」,球團認定這是最好的激勵做法,但選手只感受到不受尊重與吃虧;又如調薪依照高層主觀決定,也讓球員們得不到按數字說話的公平感,與球團的隔閡也就愈來愈深。
諸多情緒累積,讓牛隊上下始終處於「對立」氣氛,認為看不見未來,球員不免會出現擺爛、不積極作為案例,對此球團當然會推出更強硬政策應對,惡性循環下,加上「決心本土化」這壓垮戰績的最後一根稻草,讓最基本的票房都守不住,最終只剩放手這選項。